APP“未授权收集信息不得使用”做法应整治

人民邮电报   2023-06-25 21:00:02


【资料图】

近日,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发布《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情况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受访者在使用APP和小程序时拒绝非必要授权后,多达90.62%的APP、小程序不能使用或仅能使用部分功能。其中,不能使用的占比达25.56%,仅能使用部分功能的占比达65.06%。受访者被索权最多的依次为:位置信息(53.95%)、手机相册(50.07%)、通讯录(44.96%)、短信(43.67%)、手机存储文件(41.39%)、通话记录(40.05%)。

智能手机早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所离不开的必需品,而APP和小程序则是智能手机的核心应用。离开了各种APP和小程序,所谓的智能手机也就与普通功能机并无二致,甚至连老年机都不如。一方面是人们对智能手机的深度依赖,另一方面则是一些APP和小程序借此“绑架”用户,擅自收集或过度收集用户信息,且用户未授权或者不同意的话,直接导致该APP或小程序无法使用。

毫不夸张地说,APP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甚至窃取隐私现象已经成为顽固问题。比如,一些手机APP会获取位置信息、通讯录、手机相册,获取“打开摄像头”权限,获取“使用话筒录音”等与使用APP无关的权限。特别是,这些权限与消费者使用该APP、小程序并无关联。譬如,导航APP、天气预报APP可能需要获取位置权限,却不需要手机相册、通讯录等权限,更不需要获取“打开摄像头”权限。

但现实中,一些APP、小程序不管其自身功能是什么,过度收集消费者手机信息,甚至恨不得将手机中的所有信息全部“打包”。在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必需品的背景下,如果对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放任不管的话,无疑会导致每个人身边都潜伏着一个“偷窥者”,给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和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要知道,人们工作开会时携带手机,居家旅游时携带手机,甚至休息时也将手机放在身边。现在,有不少APP,只要用户一打开,其就开始收集与使用APP无关的个人信息,否则便无法启动或使用该APP,令人防不胜防。正因如此,人们完全有理由担心个人隐私被搜集、窃取,就连去过什么地方、喜好什么物品甚至说过什么话,都可能被收集、披露、传播。尤其是,如果手机内所存储的照片、视频资料也被窃取的话,由于该隐私更私密、更直观、更具有画面感,后果也更严重。

如此作恶的APP比现实中的窃贼更可怕、更难以防范。这显然不能仅靠弱势的消费者来独自抵制,更不能靠APP、小程序开发者、运营者良心发现。用户即使想抵制“流氓”APP,也没有技术和精力来识别,除非人们不使用智能手机。

值得反复述说的是,非必要不得收集个人信息原则,以及不得以用户不同意收集非必要信息而拒绝提供服务原则早已确立。《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得以个人不同意处理其个人信息或者撤回同意为由,拒绝提供产品或者服务;处理个人信息属于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所必需的除外。2022年修订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则明确,应用程序提供者不得以任何理由强制要求用户同意个人信息处理行为,不得因用户不同意提供非必要个人信息,而拒绝用户使用其基本功能服务。

根据《网络安全法》,侵犯个人信息的,最高可处100万元罚款,并可责令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证照。根据《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非法获取行踪轨迹、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50条以上;住宿信息、通信记录、健康生理信息等可能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个人信息500条以上,就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规则早已确立,最需要的就是令行禁止。相关监管部门持续推进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常态化检查力度,多次组织对用户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开展“回头看”;针对APP超范围、高频次索取权限,非服务场景所必需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欺骗误导用户下载等违规行为进行了检查,并对未按要求完成整改的APP进行了公开通报;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要求,组织对限期未完成整改的APP进行下架处理;针对部分违规情节严重、拒不整改的APP,属地监管部门对APP运营主体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希望相关部门持续积极作为,向“流氓”APP、小程序亮剑。如建立事前审查机制,不符合标准的APP、小程序不得上架,同时采取下架、屏蔽、停业整顿、吊销证照、罚款等措施严肃处罚违规者,并对情节严重者追究刑责。通过相关措施,让人们真正享受科技进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