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郑文凯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吕红星
8月13日,由中国经济时报社主办的“经济前瞻论坛2023年会•农村金融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郑文凯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演讲。
(资料图片)
郑文凯强调,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各项“三农”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他表示,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过程中,金融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仅扶贫小额信贷投入就达到9250亿元,惠及2297万农户。全国农业信贷担保8年累计担保额超过1万亿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如何做好面向农户的金融服务?郑文凯提出如下三点思考。
一是有效运用金融扶贫的成功经验丰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在脱贫攻坚时期,金融扶贫创新重点是紧紧围绕破解农户贷款贵、贷款难问题展开。
一方面,改变紧盯大额、大户的习惯思维,把为农户、散户提供服务作为业务拓展方向,以优质服务拓展金融业务,以社会效益促进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探索连农情接地气的风险管理模式,充分依托有关工作部门、地方政府和乡村熟人社会的基础,开展农户贷款业务,做到打通最后一百米,实现服务零距离的效果。
针对农户贷款服务需求主要是生产性贷款的特点,近年来,多家银行推出“草莓贷”“咖啡贷”等特色农业贷款产品,聚焦乡村特色产业提供创新性、定制化产业贷款。有的通过“保险+期货”“政府+龙头企业+农户+银行+保险”等模式,做到了农村金融服务进村入户,精准落地。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农业保险为1.6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5.46万亿元,较好发挥了支农惠农强农作用。
二是坚持采用新技术新手段,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现代化水平。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改善,农村移动通讯网络已实现村村通全覆盖,金融服务全面提质升级具备了良好条件。互联网的普及,使乡村政务管理信息、农业管理信息、扶贫工作信息等数据可以成为金融服务的共享工作平台,增加人对人、点对点的服务,提高客户业务办理快捷性和便利度,逐步构建开展贷款业务、金融知识普及、信用查验等完整的管理服务体系。
三是充分运用新理念新方法使金融服务更好融入“三农”发展。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既需要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也为金融事业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要进一步壮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坚持重心下沉,加强服务窗口建设,夯实服务基础。要发展多元服务体系,培育一批能够进村入户搞服务的乡土金融管理人才。农村金融机构要主动融入“三农”发展,坚持以农为根,服务为本,懂农情、通民意、接地气,更好与服务对象打成一片,与“三农”发展融为一体。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总 监 制丨王辉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陈姝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