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今晨,深圳、香港等地降下历史级别的暴雨。深圳的极端特大暴雨,打破了深圳1952年有气象记录以来4项历史极值;香港1小时雨量达到158.1毫米,是香港自1884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纪录。
(资料图)
香港天文台总部的一小时降雨量最高前五位(图片来源:香港天文台)
香港过去24小时降雨量(9月7日10时45分至9月8日10时45分)图片来源:香港天文台
造成此次极端降雨的原因有哪些?什么是强降雨的“列车效应”?还会持续到什么时候?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彭世球。
记者:为什么会发生此次极端降雨?
彭世球:简单一点说,台风“海葵”的残余环流继续影响广东,螺旋云臂的影响还在,把大量水汽源源不断从海上带到陆地,与此同时,西南季风也有所加强,加上东海有弱冷空气南下,这样冷暖空气在闽粤一带长期交汇、相互作用,致使对流云团不断发展,特别容易形成暴雨。同时,强降雨的“列车效应”导致强降雨持续时间长、引发洪涝灾害大。
记者:什么是“列车效应”?
彭世球:这是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
对流单体,是指形成雷雨的单个对流活动。所谓“列车效应”,就是一朵朵对流云团像列车车厢经过同一个地点一样,持续不断给这个地区带来降雨。
从人的角度看,天上的云好像一直没动过、一直在下雨。实际上云是一直在移动的,一个移走了下一个又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
记者:“列车效应”会带来暴雨吗?
彭世球:应该说,“列车效应”是连接降雨强度和降雨量的桥梁。
降雨强度也可以理解为对流单体的强度,有些对流单体可能降雨强度很大,但10分钟、半小时就下完了,又没有新的对流单体补充进来,那整体的降雨量可能不大。这就是我们平时体验的阵雨、雷阵雨。
而加上“列车效应”后,哪怕单个对流单体的强度不大,或者持续时间不长,但因为很多对流单体源源不断地对同一个地区造成影响,降雨量就会比较大。从定义上讲,如果24小时内降水量达到50-100毫米,就是暴雨了。
记者:这次极端降雨还会持续下去吗?
彭世球:从目前看,台风“海葵”的残余环流持续往西南方向移动,6号开始在汕头、汕尾,昨天今天往深圳、广州移动,今晚开始会移动到粤西一带(如阳江等地)。雨还会继续下,但对广州、深圳、香港的影响会逐步减小。
记者:这次深圳的公开报道中常提到“滑动雨量”,什么叫滑动雨量?
彭世球:比如现在是中午12点,那么从昨天中午12点到现在这24小时,就可以称为滑动24小时雨量;从9点到12点的,可以称为滑动3小时雨量。
所谓滑动,就是从一个时间点向前追溯多少时间;滑动雨量,就是这段时间的累计降雨量。普通人平常理解的降雨量,如果不加定义的话,一般是指某一天的24小时累计降雨量。
记者:昨夜香港挂出黑色暴雨警告,23点到24点的一小时雨量为158.1毫米,是自1884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纪录。这是什么概念?
彭世球:降雨强度非常非常大。
刚才提到,暴雨的标准是24小时的降水量达到50至100毫米,而大暴雨的标准是100毫米至250毫米。这里讲的是24小时的降水量。而香港昨夜这1小时,可以说就下了大暴雨等级一天的量;如果照这1小时强度连续下24小时,降水量会达到3.7米之多,淹到二楼以上。
目前(注:截至9月8日上午11点)香港的黑色暴雨警告、雷暴警告信号仍在生效。如果这种降水强度一直持续,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记者:这样的暴雨能预测吗?
彭世球:可以预测,但需要依靠很多先进技术手段,主要是要有先进的预测模型及大量实时获取的数据,包括通过卫星、地面、探空等手段获取的数据。
比如香港是在11点05分挂出的黑色暴雨警告,雨势随后就加大了,这就是一次有效的预测和预警。另外我们南海所建立的南海实时预报系统也是比较准确地把这次大暴雨过程预测出来了。
但另一方面,目前对降水强度的精确预测仍然是一个国际难题,预测技术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南方日报记者 钟哲